一、影中的子虞在历史上是谁
子虞在历史上是周瑜
张艺谋导演的《影》虽然是虚构的,但故事其实来源于三国,故事中的主人公子虞是真实存在的,他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对应三国里的人物,他应该是东吴大都督周瑜。
建安十五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突然病卒,年仅三十六岁。
《影》讲述的是一个替身的故事,沛国大都督子虞,被敌国战将杨苍击败,负伤之后启用从小培养的替身境州,为他行走在朝堂和战场。同时,沛国国君沛良与大都督子虞互相算计。做为“影子替身”存在的境州在贵族的权谋游戏中苦苦求生,为了活下去而经历种种困境和挣扎。
替身自古有之,人称“影子”。有刺杀,就有影子,影子必须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替主人博回一命;影子又必须与真身互为一体,令旁人真假难辨如同孪生。关于影子的来龙去脉,真身从来忌讳莫深,不愿提及而令真相扑朔迷离。
二、子虞在历史上是谁
在《影》中子虞是沛国的大都督,并且足智多谋,此人的原型正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大都督——周瑜。《影》的故事是根据朱苏进的小说《三国·荆州》改编而成,影片中的子虞与周瑜的形象基本可以对应起来。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周瑜身体强壮而且有姿貌、精通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在一次关于张艺谋的采访中,导演称当初就是套着小说的框架来整改的,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被活活地气死,就想到了关于替身的故事,在开机前三年一直都是按照三国的剧本走,但是之后由于修改过多,毕竟改成周瑜杀死孙权等一系列剧情会不合适,所以就选择了架空这个历史框架,改成一个纯虚构的故事。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突然病卒,年仅三十六岁。
在历史上关于周瑜之死,其实并非是活活地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所致,最终在领兵攻打西川之时突然箭伤发作,最终还是英年早逝,可以说是劳累而死,长期处于亚健康工作状态,最后活活累死,暴病而亡。
三、在三国时期,有一个柘城人是魏武帝、文帝、明帝三朝重臣,那么他是谁
此人是梁习。
梁习(?-230年),字子虞,陈郡柘(今商丘柘城)人。初为郡主薄,后被曹操任命为县令,因有政绩升任司空西曹令史。后任并州刺史,封关内侯。建安十八年(公元210年)拜议郎,魏文帝继位,梁习复为并州刺史,晋封申门亭侯,其政绩常为天下州郡之最。太和二年(公元227年),出任大司农,太和四年(230年)逝世。
本传(三国志.梁习传)
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也,为郡纲纪。太祖为司空,辟召为漳长,累转乘氏、海西、下邳令,所在有治名。还为西曹令史,迁为属。并土新附,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
时承高干荒乱之余,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人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棋跱.习到官,诱计分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
贡达名士,咸显于世,语在《常林传》。太祖嘉之,赐爵关内侯,更拜为真。长者称咏,以为自所闻识,刺史未有及习者。建安十八年,州并属冀州,更拜议郎、西部都督从事,统属冀州,总故部曲。又使于上党取大材供邺宫室。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后单于入侍,西北无虞,习之绩也。文帝践阼,复置并州,复为刺史,进封申门亭侯,邑百户;政治常为天下最。太和二年,征拜大司农。
习在州二十余年,而居处贫穷,无方面珍物,明帝异之,礼赐甚厚。四年,薨,子施嗣。
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日白事,失太祖指。太极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识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思领豫州。
思亦能吏,然苛碎无大体,官至九卿,封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