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的结局是什么,他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193年(汉惠帝二年)阴历七月辛未,萧何因积劳成疾,最终病死,谥号“文终侯”。
一、萧何其人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二、相关事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
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
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因此,部下
因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
了回来。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
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
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
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
侯”。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
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为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萧何怎么死的故事
刘邦晚年,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的斗争。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邦宠爱的戚姬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萧何、张良等大臣的多次诤谏,刘邦才一直未作决定。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刘邦病逝于长乐宫,享年62岁。同年,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萧何继任丞相。不过这时,萧何年事已高。这期间,萧何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明简。公元前193年,年迈的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前往探望,并趁机询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代之?”接着惠帝又问:“曹参如何?”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道:“陛下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谥文终侯。娶妻甘氏,封一品夫人,后袭封为酂侯,生子三,长子萧禄,次子萧同,幼子萧延。
萧何怎么死的
提起萧何,人们自然会想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可是刘邦手下的一大能人,知人善用,究竟最后萧何怎么死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萧何为朝廷努力的工作,最后因为操劳过度而死。刘邦死后,萧何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萧何去世,谥号“文终侯”。
02
刘邦晚年,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萧何等大臣的多次诤谏,刘邦才一直未作决定。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萧何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这就是汉惠帝。萧何也算是两朝元老了。
03
萧何继任丞相。萧何为相期间,在制订汉朝的典章制度方面还办了一件大事,即作汉律九章。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制成律法共九章。真的是一位治理国家的能人。
04
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长期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
05
成为皇帝的刘邦先后杀死了韩信,英布等人。萧何明白有一日也会轮到自己的。萧何就开始强征百姓的土地,收敛钱财。有百姓向刘邦告状,刘邦听后想杀了萧何。但又想到现在的萧何贪的是财而不是权力。于是刘邦就放弃了杀萧何的念头。
特别提示
萧何最大的特点是一位伯乐,善于发掘人才,使用人才。就有这么一段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不是他极力的挽留韩信,估计江山也不是刘邦的了。
为什么韩信死了,萧何没死?
韩信和萧何都是开国功臣,为什么韩信死了,萧何却没有死呢?
第一,萧何很善于识人,但是韩信则不然。为何这么说?
先说萧何方面的,萧何善于识人,朋友自然比较多,他认识刘邦以后发现刘邦会说话,风骨不凡。对他很是佩服,也多次袒护他。比如:帮助刘邦出狱。一次,刘邦奉命押送囚徒到始皇陵,但是很多人都逃了,刘邦只能跟剩下的几个人躲了起来,后来被县令发现,把刘邦妻子压入监狱,是萧何帮助了他,才得以让妻子成功出狱。
再说说韩信方面的,韩信身边有一个重要的谋士蒯通。他建议韩信称王,因为项羽和刘邦都是有求于他的,他称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是韩信却拒绝了。如果韩信没有拒绝,可能今天的历史会是另一个样子。蒯通没办法,只能逃跑了。
第二,萧何会自保,韩信则不然。
先说萧何的,萧何为了自保,贪财好色让刘邦以为他一无是处,不以为惧。要知道,谁会想着一个贪财好色的人能有多大的本事?萧何恰好用这一点掩护了自己,要不然他的命运和韩信是一样的。他不仅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还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那韩信呢?韩信居然主动要求分为假齐王。可以看出他的野心勃勃,而且韩信手中握着兵权,即使是刘邦也要忌惮他三分,所以这种人留不得啊。试想一下,你会把一个野心勃勃,而且手握重权的人放在身边吗?从这一点完全可以看出韩信根本就不会自保。
第三,刘邦很信任萧何,对韩信则不然。
因为萧何帮助刘邦获得天下,所以刘邦本来就就很信任他。你可能会问,韩信不也帮刘邦获得了天下吗?前面说过韩信野心太大了,而且韩信不会在必要的时候自保,有时候是自己害自己啊。但是萧何反而看的更久远,成功的保护了自己。如果我是刘邦 我肯定要把对自己没有危害的放在身边,去信任他们。而对自己有危害的,自然就不信任了。
萧何善于识人,会自保,同时也赢得了刘邦的信任。而韩信这些都不是很擅长,当然就被处死了。要知道,萧何贪财好色虽然不是什么好方法,但是可以在必要的时刻保住自己的命,也就是很实用的了。
综上所述,萧何当然不会死。
萧何为什么最后不得善终?
萧何最终的结局不算是悲惨吧,根据记载来看,萧何最终是病死家中的,并没有背负冤屈,没有被人陷害,也没有过多的遗憾。相对于很多的悲惨古人来说,他算是幸运的。
慧眼识人,早在刘邦还只是亭长的时候就看中了他的能力,知道未来的他一定与众不同,能成就更大的事业。果然不出所料,刘邦建立了伟大的西汉王朝,萧何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管理整个关中,还是收存秦朝典籍,都体现了萧何过人的谋略才能。更是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助刘邦成就了大业。
当然,这其中“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故事大家都应该知道一点,这也不能怪萧何,只能怪韩信自己太高估了自己。
刘邦将萧何拜为丞相,可见他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萧何自然也没有辜负汉高祖的期望,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这样的成就不是一个普通人能达到的。直到刘邦死后,他依旧坚持辅佐汉惠帝,忠心可见一斑,致死他都是光辉的,一生都是智慧的。
他的死又怎么能说一种悲哀呢?至少他把应该做的都做的,至少他的成就被世人看见了,至少死的时候都是被人尊重着的。
萧何最后结局是啥
萧何最后是病逝的,于公元前193年即惠帝二年病逝在家中。
萧何在历史上素有一代贤臣之称,是西汉王朝的第一任丞相,更是辅佐了汉高祖与汉惠帝两代皇帝,一生兢兢业业,为西汉这一全新的王朝贡献良多。
那么为什么到了最后汉高祖刘邦却想要杀他呢,萧何喜好研究历代的法律典籍,为人和善,喜爱结交天下豪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萧何结识了时任秦泗水亭长的刘邦。萧何初见刘邦时,便认为刘邦不是寻常人,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萧何的有心结交下,两人很快便成为了至交好友。
当时天下大乱,有志之士纷纷揭竿而起。两人感慨于陈胜与吴广的起义,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心系天下百姓。于是,两人决定在沛县起义。在萧何的谋划下,刘邦成为了起义军队的首领。在之后的日子里,萧何更是尽心辅佐刘邦,他为刘邦招徕了有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
等到天下安定后,刘邦成为了皇帝。刘邦感激萧何对他的帮助,便封萧何为丞相,赏赐他无数的金银财宝。但好景不长,成为皇帝的刘邦开始猜忌那些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先后杀死了韩信,英布等人。眼看着昔日的同僚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萧何明白终有一日也会轮到自己的。
无奈之下,萧何采纳了门客的建议,开始强征百姓的土地,收敛钱财。有百姓在刘邦归朝的途中拦路告状,刘邦听后大怒,想要杀了萧何。
但刘邦转念一想,之前在百姓的心中萧何可是超越自己的存在,那么现在的萧何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也不是所有百姓都爱戴他的。刘邦觉得自己可以不必再猜疑萧何了,于是就放弃了杀萧何的念头。
扩展资料:
相关成语
1、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何(萧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3、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