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大林主义的介绍

斯大林主义是一套以前苏联1929-1953年间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命名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其主要包括了共产主义国家通过广泛的政治宣传手段,建立起围绕某一独裁者的个人崇拜政治氛围,并以此来保持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政治控制。 名词“斯大林主义”最早由拉扎尔·卡冈诺维奇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自居的斯大林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词汇。 里昂·托洛茨基称斯大林主义体制为独裁政策,这个解释被反对斯大林主义的评论家们广泛运用。 斯大林主义还经常被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该称呼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

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三者区别?

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看,斯大林主义是二十世纪中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属于社会意识;而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所产生的社会制度,属于社会存在。精神的东西既可以正确的反映存在,也可以歪曲的反映存在,所以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制度既有同一也有差异,况且,斯大林是顶着马克思主义的帽子建设的社会主义,可以说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有斯大林的私货。从哲学上说斯大林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从经济学上说斯大林主义是一种即不懂经济规律又脱离经济现象的教条主义;从社会主义上说斯大林主义是一种集空想、庸俗社会主义之大成的假社会主义。

三、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吗

不是。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政治的束缚,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而马克思主义是对共产主义的弘扬,从此,在科学理论的知道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崭新阶段。

四、斯大林主义是什么?

斯大林 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 政治 、 经济 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1、经济方面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1、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 发达国家 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 个人崇拜 与 家长制 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 民主 、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