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归因?它有哪些原则?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就是人们在面对一个具体的成功或者挫折的时候,习惯性地在心里对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心理过程。

原则:

面对成功或者失败时正确的归因原则:

如何利用归因论的原理进行正确的归因,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呢?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1.当自己面对失败时:

同学们应该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失误和复习方向偏离等这些相对不稳定(即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的内因,不要把原因都推到自身因素之外。主要是明确失败的真正原因,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承担责任,并调整自己主观态度与努力程度,争取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当然,有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一找自身努力之外的某些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比如身体原因、环境干扰和试题难度太大等等。

上述两种归因原则最好同时使用。一方面,首先要强调自己的主观努力,要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真正问题,不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都推脱到自己完全无法控制与改善的客观原因上,甚至养成一种“蒙混过关”和“推卸责任”的不良心态。否则你就不能真正的汲取教训,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也就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另一方面,又要尊重事实,适当关注客观原因,有时候不妨给自己一个“小小的理由”,缓解一下自己的紧张情绪,避免给自己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障碍,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支撑,让自己重新拾起自信,从失败中寻找一份前进的动力。所以,这两种归因原则的联合使用,往往有利于增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增强责任心与自信心,防止自卑感产生甚至自暴自弃现象的发生,促使自己加倍努力地学习,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复习的方向性,做到持之以恒。

此外,同学们一定不要把自己的一次或者几次失败归因于“智商低、能力低”,更不能因此贬低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托马斯•爱迪生也是以自己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探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同学们要努力地培养自己可贵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激发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

2.当自己面对成功之时:

对失败教训的总结与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同样重要的。

对成功的归因的指导原则是——肯定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结果。同学们要积极暗示自己:今天的“秋雨”是昨天的“春风”的结果,今天的“春华”又必将导致明天的“秋实”!

二、归因的内容有哪些?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归因 指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是人对影响或解释其行为的因素做出结论的一种认知过程。)

望采纳,谢谢!

三、正确归因

导致事情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正确的归因,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比如,一直学习很好的学生,有一次考试成绩大幅下滑,她可能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但是成绩也可能是老师误判引起的,自己产生的这种负面的,自我怀疑的心理,相对于老师误判带来的影响,要严重的多。

所以,我们想要远离绝望,就必须学会客观理性的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

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也就是说,归因是一种主观的解释,但未必是事情的真相,但是这种主观的解释却更容易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所以,如何正确的归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什么是归因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三个维度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由海德(Heider...

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重视对人知觉的研究,认为对人知觉的研究实质就是考察一般人处理有关他人和自己的信息的方式。一个观察者对被观察者行动为何如此感兴趣,他像一个“朴素心理学家”那样去寻求对行为的因果解释。在海德看来,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在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环境原因如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个人原因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如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可能由于个人原因:他不聪明、不努力等;也可能由于环境原因:课程太难、考试不合理等。海德关于环境与个人、外因与内因的归因理论成为后来归因研究的基础。他认为,对人知觉在人际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观察者能预测和控制他人的行为。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

琼斯和K.E.戴维斯1965年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相应推论。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与所观察到的行为及其结果相对应,即相应推论。一个人关于行为和行为原因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3个:①非共同性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例如,一个人站起来,走去关上窗户,穿上毛衣,此时我们可以推断他感到凉了。单是关上窗户的行动也可能表示防止窗外噪音,而穿上毛衣这个非共同性结果就可以使人推断这个行动是由于凉。②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如一个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对晚会很感兴趣,这是符合社会期望的说法,从这个行动很难推断其真实态度。但是当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时,该行为很可能与其真实态度相对应。如上述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晚会很糟糕,这是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它很可能反映出行动者的真实态度。③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如果不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