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k是什么意思啊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或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 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为了研究学科知识怎样转化为教学的内容,舒尔曼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启动了一个名为“教师知识发展”的研究计划,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识别三种知识:学科知识、PCK和课程知识。后来舒尔曼和他的同事又添加了四个范畴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即普遍适用于各个学科教学的原则和技能;有关教育目的、目标意图的知识;关于学习者的知识,包括学习者的特征和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发展的知识;关于其他课程的知识。舒尔曼首创的PCK这一概念,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响应,很多人投入到这一研究课题。本文侧重科学教育对PCK做一简单的概述。 一、PCK的研究背景 1. 教师教育课程重点的游移和研究范式缺失。历史上,教师教育课程的重点在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两者之间游移,当教师教育课程的重点集中在教师的学科知识时则忽视了学科内容怎样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当它转移到一般教学法时,常常以牺牲学科内容为代价,与相关学科具体的内容脱节。在研究上,研究者忽略了课堂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科知识,其他大多数关于教学研究的范式也常常忽略了这一问题,学科问题只是偶尔作为一个环境变量引入研究——作为一个根据内容种类划分数据的控制特征,但没有研究者关注过学科内容本身,没有问过学科内容是怎样从教师的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也没有人问过对内容的系统陈述与学生所学到的或错误理解的如何关联。舒尔曼把在各种各样教学研究中缺乏关注学科问题的范式称为“缺失范式”。 2. 教师的知识和学科专家的知识区别。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来自于科学领域的专门学科。科学领域的理论模型不同于教科学和学科学的理论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理论和概念背后隐含着信念和假设,例如科学知识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科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揭示教材中的科学思想,理解科学家的信念所起的作用。科学家解决问题方式也不能直接用到科学教学中来,科学教师要结合对学习科学的方法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教师不能仅仅对某一概念、原则或原理有直觉的个人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他们必须先理解向学生表征概念的方法。他们必须对学科内容“心理化”,为了转化和“心理化”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个人理解,也包括有关如何表达这种理解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特征是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的知识,例如有经验的教师的知识是按照教学的视角组织的,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的概念的基础,而科学家的知识是按照研究的视角组织的,是用来构建某一领域新的知识的基础。因此科学教师的知识不同于科学家的知识。 3.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比较。莱因哈特等研究表明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学科知识存在差异,有关某一主题的教学计划、目标,行为、内容的解释和表征方式等也存在差异。尽管新手教师也拥有同样重要的学科知识,但却不能在教学中加以成功的运用,说明不单是完备的学科基础,有效的表征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古莫多迪和舒尔曼研究发现专家和新手教师最显著的一个差异是前者具有的PCK使得他能从多个角度看到大局,因此他们在选择适合主题的教学方法时更加灵活。瓦恩佰格和威尔森发现PCK在教师自身具有的复杂而成熟的理解与形成学生的理解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二、什么是PCK PCK是针对学科知识如何转化为教学知识提出来的,研究者围绕这一核心开展了不少研究。 1.舒尔曼认为PCK是指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于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特有的知识。包括表达思想的最好方式,最有用的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方法。也包括教师有关学生对某一主题感到容易或困难的原因,学生的偏见和误解,消除误解的策略,特定的话题、问题、论点以怎样的方式组织表达调适使之适合于不同兴趣、能力和背景的学生,帮助或引导学生以个人有意义的方式理解内容的知识。 2.Grossman认为PCK是由教学特定话题的策略、表征的知识,学生有关话题的理解、概念及错误概念的知识组成,另外还包括对该话题教学目的理解和课程资源利用的知识。在教师知识中PCK处在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背景知识的中心位置。Smith和Neale也将PCK看成是由学生典型错误的知识、教学策略的知识、学科内容组织的知识三种成分的整合。 3.Cochran,King和DeRuiter认为PCK是教师在学校背景下,为了特定的学生的教学,联结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的方式。PCK包含四个成分: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策略、年龄和发展水平、态度、动机、前知识),背景的知识(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自然环境),教学法知识。他们用维恩图表示这四部分是怎样重叠在一起的,PCK位于交叉部分的中心,图小表示新手教师的PCK,图大表示有经验的教师的PCK,随着教龄的增加,图形变大,每一成分的知识增加,重叠部分增多,表示教师的PCK发展了[8]。 4.Magnusson,Krajcik和Borko等人从建构主义角度分析了科学教学的PCK,它由5种成分组成:科学教学定向的知识,是指有关科学教学目的目标和信念,它是教学决策的基础。科学课程知识,知道课程的目的和具体目标,课程的具体计划。知道学生理解特定的科学课题的知识,比如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困难。评价的知识,知道有关科学仪器,特定单元的程序,方法和活动。教育策略,包括特殊学科的策略,特殊话题的策略,特殊情境的PCK。 5.目前PCK网站将PCK定义为教师从事有效教学的知识,包括:内容的知识,课程的知识和教学的知识。教学知识的核心是知道学生怎样思维,课程的知识包括: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分理解教材和课程的目标和关键思想。 6.仿照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方法Veal和Makinster将不同文献中提到的PCK成分加以搜索归类,然后将PCK分为:普通PCK(General PCK),学科PCK(Domain Specific PCK),包含历史、科学、数学和英语等,地理、物理、生物、化学统称为科学,话题PCK(Topic Specific PCK),例如化学中的溶解、氧化和化学计量等它们的共同基础是教育学中的教学法。 普通PCK是指对适用于科学、数学、艺术历史和语言等领域教学知识,它不同于教育学的教学法。教育学中的评价、小组作业、提问、个别教育、讲授、演示和强化适用于所有的领域只有当这些策略与某领域内教学内容发生关联才能成为PCK的有机成分。例如过程、学术严密性、概念转变、活动驱动、发现、探究、学习环有指导的探究等适用于科学领域的教学,属于普通PCK。艺术中的鉴赏分析法与有指导的探究类似,也是普通PCK,但它用在艺术教学中,所以普通PCK也可叫领域PCK。 学科PCK是指在领域内的某学科或主题的教学知识。不同学科教学知识有一定差异,比如化学实验操作需要使用化学药品、滴定试管,而生物实验操作需要解剖鱼类,两个实验活动都是科学领域之内,但各自的仪器和目的是针对特定主题或学科的。 话题PCK,这是最具体层次的PCK,是指学科内具体内容的教学知识。不同学科各自独特的概念会按不同的方法教学,不同学科共有的概念在很多场合也是按不同的方法教学。例如化学和物理学中都有热和温度的概念,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引入的,相关的实验和演示实验是不同的,在讨论热和温度时,化学使用的是分子动理论,在物理中谈温度是指系统中吸热或放热的量度标准,每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表征途径,这就是话题PCK。 三、PCK的结构模型 PCK各成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学科内容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基础,当转化教学内容的时候也促使加深学科内容的理解。Cochran King和Deruiter的维恩图只是简单的说明了PCK的组成,但未能说明各成分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也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何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Veal和Makinster建构了一个金字塔式模型,该模型的塔底是学科知识,说明扎实的学科知识是PCK的基础,第二个重要成分是关于学生的知识,它是联系其他成分的纽带,只有当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知识的重要之后,其他的成分才能学习和发展,再次是背景、评价、课程、科学的性质、环境、教学法、社会文化、教学管理等8种知识,塔尖才是PCK,是不同因素之间多方面整合的结果,且不排除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一模型的另一意义是提示PCK不是线形发展的,有关学生的知识和学科知识以及其他学科教学知识成分是相互嵌套的,例如当教师理解了学科内容才容易识别学生的错误,只有当教师充分理解他的学生之后才能合理的应用其他的成分。 此外,关于PCK的检测,由于PCK是隐含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客观存在,检测PCK一方面是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发展提供样例,为开发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依据。当然由于PCK的实践性整合性与个性化,对它的检测是相当困难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学科某一主题的PCK的探测,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PCK的比较和教师PCK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有叙事的方法、案例的方法、问卷调查、教学文件(教案)分析、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等。 四、PCK研究的意义 科学教育改革必然要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科学教育改革要求科学的教学方式得作重大改变,与之适应教师专业进修当然也需要作重大改变。PCK是教师知识的主要成分,是制定教师教育标准的依据,1998年美国科学教师协会制定的科学教师的标准中,就吸收了PCK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科学教师教学实践所需要知识基础,2003年又对这一标准作了修订。Enfield用概念图的形式指出了教师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线形关系。例如学科内容构成科学课程,科学课程要反映学科的背景和科学的性质,科学的性质要求通过探究来教科学,评价要揭示科学教学中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同时反作用于评价等。PCK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蜘蛛网状的结构。 PCK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PCK是教师知识中最有意义的知识。中国古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只是说明了教师知识量的关系,如果这一桶水只是教师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其他,这一桶水不能完全发挥它的教学效率。PCK中各种成分的研究为教师教学知识发展提供指导,PCK中的主要成分当然是教师专业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教师的PCK是实践性的,在实践前,行动中、行动后围绕某一话题开展行动研究形成的,优秀教师正是在教学实践积累了大量的话题PCK。进行大量的案例研究能为某一话题提供教学知识的样例,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新手教师应该从积累话题PCK开始。PCK发展的研究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以教材中特定内容为定向的工作组的方式可强化教师PCK,所以要改进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和方式。例如“科学案例——教师学习”是一个三年的在职教师培训项目,参与该项目的教师每年参加5天的暑期集会和每月的会议,每年的专业发展活动20-50小时,参与者要提供课堂叙事记录(包括学生活动、师生对话,教学素材、教师的行为和教师的思想),课程内容有:案例讨论,学习教材,为学生准备活动,评估学生的思维,如何促进学生的探究,有结构的反思、完成家庭作业等。研究者在项目实施前后对参加者进行深度访谈以检测教师PCK的发展,通过内容测试检查学科内容理解的变化,以了解项目实施的效果。例如对电和磁部分,访谈的问题是:学生理解电路的困难,揭示困难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具体困难的方法,对“科学案例——教师学习”的方式对教师学科知识的发展是有效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我国一向受到重视,但教师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师范学院的学科教材教法或学科教学论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为了提高教材教法的层次,大多学校将教材教法改为学科教学论。理论层次的提高不能单方面的提高未来教师职业初期的学科教学水平,因为PCK是整合性的,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关教师知识的另一有影响的概念是实践性知识,认为教师的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默会性、动态性、个人化等特点,这都说明教师在职进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以教师的PCK或实践性知识研究成果为指导,构建我国教师教育新模式,将有助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

二、“PCK”什么意思?

PCK中文名为学科教学知识。

从师范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来看,70年代以前比较强调教师的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70年代之后,开始注重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尤其是一般教学知识。

8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又特别强调学科教学知识(PCK)对提高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促进有效教学,培养高素养的师资,对PCK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扩展资料

研究背景

1、教师教育课程重点的游移和研究范式缺失。

历史上,教师教育课程的重点在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两者之间游移,当教师教育课程的重点集中在教师的学科知识时则忽视了学科内容怎样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当它转移到一般教学法时,常常以牺牲学科内容为代价,与相关学科具体的内容脱节。

在研究上,研究者忽略了课堂生活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科知识,其他大多数关于教学研究的范式也常常忽略了这一问题,学科问题只是偶尔作为一个环境变量引入研究——作为一个根据内容种类划分数据的控制特征。

但没有研究者关注过学科内容本身,没有问过学科内容是怎样从教师的知识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也没有人问过对内容的系统陈述与学生所学到的或错误理解的如何关联。

舒尔曼把在各种各样教学研究中缺乏关注学科问题的范式称为“缺失范式”。

2、教师的知识和学科专家的知识区别。

大多数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来自于科学领域的专门学科。

科学领域的理论模型不同于教科学和学科学的理论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理论和概念背后隐含着信念和假设,例如科学知识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科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揭示教材中的科学思想,理解科学家的信念所起的作用。

科学家解决问题方式也不能直接用到科学教学中来,科学教师要结合对学习科学的方法的理解来解决问题。

教师不能仅仅对某一概念、原则或原理有直觉的个人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他们必须先理解向学生表征概念的方法。

他们必须对学科内容“心理化”,为了转化和“心理化”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个人理解,也包括有关如何表达这种理解的方法。

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特征是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的知识,例如有经验的教师的知识是按照教学的视角组织的,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的概念的基础,而科学家的知识是按照研究的视角组织的,是用来构建某一领域新的知识的基础。

因此科学教师的知识不同于科学家的知识。

3、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比较。

莱因哈特等研究表明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学科知识存在差异,有关某一主题的教学计划、目标,行为、内容的解释和表征方式等也存在差异。

尽管新手教师也拥有同样重要的学科知识,但却不能在教学中加以成功的运用,说明不单是完备的学科基础,有效的表征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古莫多迪和舒尔曼研究发现专家和新手教师最显著的一个差异是前者具有的PCK使得他能从多个角度看到大局,因此他们在选择适合主题的教学方法时更加灵活。

瓦恩佰格和威尔森发现PCK在教师自身具有的复杂而成熟的理解与形成学生的理解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有效教学提出背景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有效教学核心思想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惟一指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C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