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48年~1949年的 “南斯拉夫事件
1948—1949年苏南冲突原因新探
1948~1949年的苏联和南斯拉夫冲突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关系领域内的重大事件。一方面,从国际共运的角度看,苏南冲突发生在共产党情报局建立(1947年9月)半年后,它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了思想混乱和力量涣散的消极后果。另一方面,从国际关系角度看,苏南冲突发生的时间距美苏冷战爆发(1947年)后不到一年,冲突的结果因为南斯拉夫脱离了苏联东欧集团而削弱了苏联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冷战的力量。
在苏联东欧集团内部,苏联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在1948年公开冲突之前一直具有一种苏联与其它东欧国家关系的不同特点,即,两国的关系既密切友好又存有龃龉和矛盾。说密切友好,是因为两国的国内体制和对外政策方面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有龃龉和矛盾,是因为除了在大方向上基本相同以外两国不尽一致的民族利益、各不相同的地位和环境使它们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观点相悖和做法抵牾。
苏南冲突实际上是苏联领导人为了冷战的需要而对集团内部进行清理和整肃的产物。因为在美苏冷战已经爆发的情况下,只有在苏联东欧集团内部首先达到思想上的整齐划一和行动上的步调一致,才能在冷战中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进行有力的对抗和斗争,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和苏联的安全带。但是这种清理和整肃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 ※ ※
苏南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在对外关系方面和双边关系中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和矛盾。从苏联方面来讲,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南斯拉夫在对外事务中不同苏联协商和协调,擅自行动和自行其是,表现出太强的自主倾向, 甚至想充当巴尔干地区的领袖。它集中地反映在下述几个问题上。
一,巴尔干联邦问题。早在战争期间,南共领导人铁托就通过其发言人公开阐述了建立巴尔干联邦的计划:“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巴尔干联邦,其第一步,将由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结成联盟。第二步,我们将邀请阿尔巴尼亚加入,它将享有充分、平等的权利。”而就希腊而言,“不是必须使希腊加入这个联邦,就是我们必须同它结成永久性的联盟”。[1] 同年9月保加利亚解放后,南保两国开始讨论建立南保联邦的问题。苏联当时也是持赞成态度的。苏联驻英国大使迈斯基在同南斯拉夫流亡政府代表谈话中表示,苏联希望看到,战后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相互结合,成立若干联邦。[2] 但是当时组建联邦的步伐由于遇到了两个难题而停滞不前。其一是,1945年1月初,西方国家反对建立南保联邦和签订南保互助条约。它们的理由是,保加利亚作为战败国被置于三大国的管制之下,无权处置它领土。这样就决定把事情搁置到对保和约签署以后。[3] 其二是,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两国本身在如何组建联邦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南斯拉夫是由六个共和国组成的,它希望未来的南保联邦是以六加一的形式组成,也就是说加入联邦的保加利亚的地位与其它六个共和国是一样的。而保加利亚则主张未来的联邦是南保两国以一加一方式组成的双重联邦。斯大林支持保加利亚的立场。
1946年5月27~28日,斯大林在同铁托的会谈中,改变了在对保和约签署之前南保不建立联邦和不签订互助条约的立场。这样苏南两国在南保联邦问题上便出现了分歧。斯大林提出要让保加利亚加入加入(南保)联邦。但是铁托却认为,搞联邦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斯大林严厉地说,“必须这样做。”铁托解释:搞联邦之所以不会有结果,是因为事情与两国的不同体制有关。还有,在保加利亚其它政党有很大影响,而在南斯拉夫,虽然存在着其它政党,但是整个政府基本上掌握在共产党手中。斯大林说,这用不着害怕。在初始阶段先限于搞一个友好互助条约,尽管实际上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铁托同意了。这时,莫洛托夫指出,现在之所以有困难,是因为与保加利亚的和约尚未签订。保加利亚被视为是一个前敌国。但是斯大林认为这并没有重要意义。他举例说,在波兰还没有得到其它国家承认之前苏联就已经同它签订了友好条约。[4] 几天后,在斯大林与南保两国领导人铁托和季米特洛夫的另一次会谈时,事情又发生变化。决定南保条约应在对保和约缔结后签订。[5]
1947年2月,在巴黎和会上,姗姗来迟的五国和约(包括对保和约)终于缔结了。于是南保两国立即开始恢复签订条约和建立联邦的谈判。7月初,铁托通知苏联驻南大使,南保条约已经准备就绪,将于7月底季米特洛夫来访时签署。与此同时,季米特洛夫也将此事电告斯大林以征求意见。他同时他表示,条约将于7月签署,不论到时对保和约是否得到批准。斯大林在复电中表示赞同南保缔结条约,但认为必须等到对保和约生效的时候。[6]
同年7~8月,季米特洛夫率保加利亚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与铁托在南斯拉夫的布莱德举行会谈。8月1日,南保两国政府在会谈后发表的一项联合声明中表示,他们就即将签署的两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进行了准备并达成了一致意见。[7] 虽然南保两国没有正式签订条约,但是实际上就是宣布草签条约。这就违背了斯大林的有关指示。斯大林在致南保两国领导人的电文中,指责他们因“自己的匆忙行事”而“犯了错误”,这种错误可能被“英美反动派”所利用以“加强针对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的对希腊和土耳其事务的军事干涉”。他特别强调,南保这样做的时候“没有同苏联政府进行协商”。[8] 南保两国领导人接受了斯大林的批评,在对保和约生效前,没敢正式签订两国条约。
虽然南斯拉夫领导人执行了苏联的指示,但是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独立行动的倾向,仍然无法平息苏联领导人对他们的不满和解除苏联领导人由此而对他们产生的更大的警惕。1948年2月,在同南保领导人卡德尔和季米特洛夫等人会谈中,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旧事重提,再次严厉批评南保两国1947年8月关于南保条约的声明没有同苏联进行协商。[9]
二,南斯拉夫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问题。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战时和战后初期,南阿两党和两国建立了主从式的特殊关系。位于巴尔干半岛西端的阿尔巴尼亚,除了西隔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相望外,它只有两个陆地邻国:东南与希腊相邻,东部与北部与南斯拉夫毗连。对于革命后的阿尔巴尼亚来说,得到美英支持的君主制的希腊当然是其必然的敌人。而政治目标相与其相同且幅员人口更大更多的南斯拉夫则不仅成为其天然盟国和保护国,而且也是阿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与苏联和其它人民民主国家联系的中介。南阿两国特殊关系从下面的情况中可见一斑:南斯拉夫第一个承认阿临时民主政府(1945年4月;而苏联同阿建交是在1945年12月);南第一个同阿签订友好互助条约(1946年7月;苏联与阿没有签订类似的条约);霍查作为阿政府首脑的第一次出国访问是前往南斯拉夫(1946年6月;霍查第一次访问苏联是在1947年7月);霍查是第一个被南斯拉夫授予南人民英雄勋章的外国人(1946年6月;霍查获得苏联的苏斯洛夫一级勋章是在1947年8月) 。[10] 阿共中央五中全会(1946年2—3月)对阿南关系表达的立场是,“我们的政策应当是同南斯拉夫进行更加紧密和具体的合作。我们的人民应当懂得,这种兄弟关系是我们生存的保证。”[11]
南斯拉夫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广泛的援助。至于苏联对阿的援助,在1947年7月霍查访问苏联之前,其范围和规模是有限的。苏联驻阿公使丘瓦欣在回忆录中说,苏联向阿的一些部、工业企业和农业部门派遣了几十名专家。此外,苏联的普通高校和军事学院接受了约40名阿学生和学员。[12] 苏联的援助并非直接地而是通过南斯拉夫提供的。当时在阿南关系中通行的原则是:“地拉那通往莫斯科之路要经过贝尔格莱德。”[13] 1946年7月,访南归来后的霍查告诉苏联公使丘瓦欣:铁托说,他访问苏联的时候,“斯大林同志对他说,苏联政府认为阿尔巴尼亚是一个必须给予全面援助的兄弟共和国。这里指的是,苏联将通过南斯拉夫来帮助阿尔巴尼亚,因为苏联政府认为,在现在的条件下直接援助阿尔巴尼亚只能引起盟国的责难。”[14]
在南斯拉夫的对外政策中,除了要求得到的里雅斯特外,合并阿尔巴尼亚是南斯拉夫当时最大的追求和努力目标。阿南共同计划协调委员会的南斯拉夫成员对阿方成员说,“你们不应当把你们国家看作是独立的国家,而应当看作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霍查本人也曾多次受到过这样的暗示,他的态度是:“如果斯大林同志对我们这么说,我们阿尔巴尼亚人就同意建立与南斯拉夫的联邦。”[15]
1946年上半年,南斯拉夫准备同阿尔巴尼亚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以及规定两国实行广泛的经济和军事合作的协定。虽然苏联在表面上支持南阿之间的特殊关系,但是无论从维持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维护苏联在东欧的统治地位的立场考虑,苏联显然都不希望如此迅速地实行南阿一体化。1946年苏联外交部巴尔干司司长拉夫里谢夫在铁托访苏前夕撰写的《关于南阿关系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应当对南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作些限制,特别是要推迟(至少在最近)签订南斯拉夫设计的南阿秘密军事条约和任何把阿并入南斯拉夫联邦的决定。这样可以避免西方国家可能作出的消极反应。[16]
1946年5月27日,在同铁托的会谈中,斯大林问他,霍查是否同意阿尔巴尼亚并入南斯拉夫联邦?铁托作了肯定的回答。但是斯大林认为,现在南斯拉夫要同时解决阿尔巴尼亚并入南斯拉夫和的里雅斯特这样两个问题是困难的。所以,斯大林建议,应当首先考虑阿南友好互助问题;通过条约使阿尔巴尼亚更接近南斯拉夫。铁托对此表示同意。[17] 在6月8日同铁托的第二次会谈中,斯大林再次明确表示,建立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的联邦还不是时候。但斯大林同时表示,苏联将通过南斯拉夫向阿提供援助。[18]
铁托与斯大林会谈后不久,1946年7月,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签订了经济合作的协定。通过关税联盟、协调经济计划、统一关税和建立股份公司等方法,两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了。南斯拉夫还对阿尔巴尼亚的政治和军事等部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南共驻阿共代表兹拉季奇在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制定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干部问题的政策和决定时拥有重要的发言权,许多决定实际上都是由他倡议并制定的。[19]
1947年5月和7月,阿负责经济事务的副总理斯皮鲁和阿共总书记霍查、内务部长佐泽(也是副总理)相继访问苏联。7月15日,斯大林同霍查在宴会前后举行了两次长时间的会谈。斯大林详细询问了阿国内的各种情况,并表示苏联将加强对阿的援助。在谈到阿南关系时,斯大林对南斯拉夫对阿政策表示不满,他说,阿是一个独立国家,在发展同其它国家的关系时应当表现出独立性。[20] 会谈结束后发表的公报说,“由于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的占领而给阿尔巴尼亚造成的巨大破坏和严重损失,苏联政府满足阿尔巴尼亚政府的请求,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贷款,苏联将用这笔贷款向阿尔巴尼亚提供轻工业、林业和农业机器设备。”[21] 霍查访苏时还同米高扬举行了业务会谈,明确了阿方提出的具体要求。苏联还决定向阿派遣新的专家小组以帮助和领导阿某些国民经济部门的工作。[22] 霍查对苏联的访问使苏联开始与阿尔巴尼亚建立起直接的合作关系。尽管苏联驻阿公使对南斯拉夫人说,苏联仍将通过南斯拉夫向阿尔巴尼亚提供援助,南斯拉夫显然对苏阿关系的发展非常担忧,特别是对苏联专家在阿的活动感到不安,所以竭力设法贬低和消除霍查访苏的效果。苏—南—阿三方复杂的关系,使阿党和政府内的出现了尖锐的斗争。
1947年11月,南共驻阿共代表兹拉季奇在阿党政治局会议上指责阿领导人斯皮鲁等对南斯拉夫采取不友好甚至敌视行为,阻碍阿南合作首先是经济领域的合作。斯皮鲁与苏联驻阿外交使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曾对苏联公使丘瓦欣说,南斯拉夫驻阿代表建议关闭鲁比克的炼铜厂,他们对阿决定在苏联帮助下在地拉那建立纺织联合企业抱极其怀疑的态度。他们对阿有关的外贸组织施加压力以便让阿把国内生产的2/3的原油运往南斯拉夫(这将使阿库乔夫煤油厂面临关闭的危险)。斯皮鲁认为,南专家的所有建议和劝告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阿自主地发展经济,而是为了要把阿经济纳入南经济发展计划之中。他强调,“这意味着要把我们同苏联分离开来,剥夺我们阿尔巴尼亚人接受苏联援助的可能性。”[23]
在佐泽的支持下,阿政治局准备审查斯皮鲁的问题。但斯皮鲁在审查之前突然自杀身亡。斯皮鲁事件使苏南阿三国关系更为复杂化。1947年11月底,铁托委托南驻苏大使波波维奇与斯大林面谈与阿有关的问题,但苏联方面说斯大林不在莫斯科。12月4日和7日,日丹诺夫受斯大林的委托与南大使进行了两次会谈。南大使在会谈中谴责斯皮鲁用类似英美间谍的方法进行反南活动,并提到了斯皮鲁曾与苏驻阿使团保持全面的接触。他指出阿能从南得到它想要的一切东西,南已向阿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但他说,南担心的是它已经觉察到阿对南履行义务正在受到阻挠。他特别指出,在斯皮鲁自杀后,铁托打算给阿共以“全面的支持”以使阿共保持“纯洁和团结”[24]
1948年1月17日,斯大林与来访的南斯拉夫领导人杰拉斯专门为阿尔巴尼亚问题而举行了一次会谈。双方认为,阿尔巴尼亚的未来发展应当与完全与南斯拉夫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直到联合。但是同时斯大林要杰拉斯注意到不能匆忙地使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实行联合的必要性,必须等待合适的时机和遵守必要的强调阿尔巴尼亚人自愿与南联合的规则,要消除南斯拉夫人是要奴役他们的印象。[25]
但是1月19日,铁托在接到杰拉斯关于同斯大林会谈的报告后,致电阿领导人霍查,建议在阿南部的科尔察向南斯拉夫提供一个军事基地以供南一个师驻扎,理由是有消息说,存在着“英国人和美国人支持下的希腊君主法西斯分子”入侵阿尔巴尼亚的威胁。[26] 第二天,霍查就表示同意。接着两国总参谋部开始就具体的军事问题进行谈判。不管如何,铁托准备向阿派遣军队的计划既没有同苏联商量也没有向苏联通报。苏联驻南大使拉夫连季耶夫于1月21日得到这一情报后马上报告莫斯科说,南斯拉夫军队即将进入阿尔巴尼亚的科尔察。这一决定是在没有苏联驻南军事顾问参与下作出的。[27]
1月28日,莫洛托夫通过驻南大使拉夫连季耶夫询问铁托:莫斯科得到的有关南斯拉夫想把军队开进阿尔巴尼亚的消息是否准确?“因为莫斯科没有从南斯拉夫得到这样的通报”。苏联担心,“盎格鲁撒克逊人”将会利用南斯拉夫军队的这一行动“以‘保卫’阿尔巴尼亚独立为借口对这件事情进行军事干预”。[28] 铁托只得承认有派兵去阿的打算,但他强调这是征得阿尔巴尼亚同意的。他还说,希腊借口打击隐藏在阿的希腊游击队准备入侵阿尔巴尼亚。而由于阿军队软弱,阿希边界容易遭到进攻。他希望苏联能接受他的说法。同时保证在苏联作出决定之前,南斯拉夫不准备派军队去阿尔巴尼亚。[29] 但是铁托对莫洛托夫有关英美可能进行干预的担心不以为然。他对苏联大使说,如果入侵阿南部,那么南斯拉夫和苏联将不得不“解决这一麻烦”。[30]
铁托这种始则隐瞒继而辩解的态度引起了苏联的极大不满。三天后,莫洛托夫向铁托发去了一封语调严峻的电文。称:南斯拉夫不同苏联商量并且没有最后通知苏联就决定派军队去阿尔巴尼亚是“不正常的”,这表明“在理解两国相互关系”方面苏联同南斯拉夫领导人存在着“严重的分歧”。[31] 铁托接到莫洛托夫的电报后,显得“很不安”。他向苏联大使承认,没有苏联商量就作出决定是一种错误,并保证不向阿尔巴尼亚派遣军队。他还进而保证,今后将就对外政策问题同苏联进行协商。同时他又辩解说,在这之前南斯拉夫采取的行动是与苏联协商过的,它同苏联在理解相互关系方面不存在严重的分歧。[32]
但是,这一次苏联不愿意简单地接受南斯拉夫的这种不彻底和不诚恳的认错了。因为在苏联看来,南斯拉夫在擅自行事方面已有不少“前科”在身。这次准备向阿尔巴尼亚派兵的瞒天过海的做法已属旧病复发。
无独有偶,就在铁托作出派兵决定的前二天(1月17日),保加利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事先也没有征得苏联领导人的同意,就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将来有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希腊在内的东欧国家联邦或邦联。[33] 一个在1月17日,公开宣布要建立东欧国家联邦;另一个在1月19日悄悄建议向阿派兵。再回溯半年前的8月1日,正是他们两家一起,未同苏联协商,在对保和约尚未生效的时候就宣布就两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达成一致。这样竖向联系南保两国半年前的擅自行动,横向比较它们两国现在的犯规言行,使苏联领导人感到,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领导人的行为绝非一时之糊涂。一种可怕的前景——东欧国家自行其是和各自为政从而使苏联领导人苦心经营苏联东欧集团的全部努力付诸东流的可怕前景,终于使苏联人拍案而起,这次一定要同他们新旧帐目一并算清。
1948年2月10日,南斯拉夫领导人卡德尔和杰拉斯等与保加利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等一起被召到莫斯科。莫洛托夫开门见山地指出,苏联、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从党和国家的角度看,这些分歧是不允许有的。接着,他逐一例举了三件严重分歧的事例:“第一件是,南保缔结联盟条约——没有在苏联与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之间进行协商;第二件是,季米特洛夫宣布要建立包括希腊在内的东欧国家和巴尔干国家的联邦——没有在苏联和保加利亚之间进行协调;第三件是,把一个南斯拉夫师派到阿尔巴尼亚南部的科尔察——没有在苏联和南斯拉夫之间进行协调。” [34] 在谈到阿尔巴尼亚问题时,斯大林说,阿的独立是由三个大国苏联、英国和美国通过专门的协定予以保证的。阿是我们最为软弱的一块地方,因为其它(东欧)国家或者是联合国成员国或者得到了承认。但是阿没有被承认。如果南斯拉夫进入阿尔巴尼亚,英国和美国的反对派就可以利用这件事情,作为阿尔巴尼亚独立的保护者采取行动。我们不应当派军队去,而应当加紧努力建立阿尔巴尼亚的军队。我们应当训练阿尔巴尼亚人。如果他们遭到进攻,就让阿议会呼吁南斯拉夫提供援助。[35] 斯大林还意味深长地半开玩笑说,南斯拉夫人害怕俄国人在阿尔巴尼亚,因此他们赶忙派出他们的军队。[36] 关于南保联邦以及阿尔巴尼亚加入的问题,斯大林表示,如果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希望的话,它们明天就可以实行统一,这方面不存在限制,因为保加利亚是一个主权国家。卡德尔说,鉴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南斯拉夫不急于同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联合,但是斯大林对此说,不应当再迟了,这样做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必须联合,然后让阿尔巴尼亚加入,这可以通过议会根据人民的意愿来达成协定。斯大林认为,应当先开始实现政治联合,这样(对西方来说)进攻阿尔巴尼亚就困难了。至于保南联合,斯大林再次强调,这个问题已经成熟,甚至可以开始讨论(联合的)国家的名称了。在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的训斥和开导下,南保两国领导人先后承认错误。并同意与苏联领导人签订就国际问题进行相互协商的议定书。[37]
实际上,南苏之间的分歧并没有真正解决。苏联希望南先与保建立联邦,然后再让阿加入。而南斯拉夫至少在这个时候并不想建立南保联邦,与阿的联合倒是它所希望的(但不是联邦而是统一)。这种轻重缓急并非无关紧要,它表明,至少在那时,斯大林是反对阿与南实现统一的。至于相互协商议定书,对于南斯拉夫来说更是一种犹如紧箍咒的东西,它是被迫接受的。后来的事实正是如此。
二、南斯拉夫解体时发生了什么?
南斯拉夫,1929年-2003年建立于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以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击败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及周边诸小国,吞并原从属于此二帝国的各弱小民族聚居地而成。1992年-2003年间被塞尔维亚征服之各小民族纷纷独立建国,此国家逐渐解体。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组成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 斯洛文尼亚人王国。 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王国解体。 1945年,战后重建南斯拉夫民主联盟。 1946年,更名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波黑)、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面积合计25.58万平方公里,1983年人口2,285万)。 1963年,又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联邦”)。 1991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宣布独立。 1992年,波黑宣布独立,“南联邦”解体,未独立的塞尔维亚、黑山等两个加盟国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 1995年,代顿波黑和平协议签署,宣告波黑战争结束,波黑正式独立。 1998年,南联盟政府指责塞尔维亚境内科索沃自治省的阿尔巴尼亚族武装分子多次发动暴力袭击,派遣军队进入科索沃。美国及其盟国指责南联盟在科索沃杀害了大批阿族居民,制造了“人道主义灾难”,对南联盟制裁。 1999年,以南联盟政府拒绝执行西方国家主导的和平协议为由,美国领导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空袭78天。6月,南联盟接受和平协议,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 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取消“南斯拉夫”这一名称。 2006年,黑山经由公民投票脱离联邦,“塞黑”解体。 2008年,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但未获国际普遍承认。
三、曾经富裕的南斯拉夫,为何轰然覆灭?因为三大根基都已瓦解
常言道,祸起萧墙。世界 历史 上,不少国家与政权,是因内部的祸患,而走向覆灭的。曾经繁荣一时的南斯拉夫,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二战前,南斯拉夫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二战后,得益于 历史 的环境的变迁, 南斯拉夫经济迅速发展,并因此成为第三世界中较为富裕的国家。 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的崩溃和苏联的解体,南斯拉夫似乎也受到的剧变余波的影响,最终在内战中走向崩解。
南斯拉夫是如何崩溃的呢?这就要从其内部三大根基的瓦解说起。
南斯拉夫的崛起,离不开铁托的领导。在铁托之前,南斯拉夫是一个内部危机重重的君主制国家,其国内存在各种矛盾: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产者和贫困民众的矛盾、塞族人和克族人的矛盾,等等。可以说,这样的政权毫无凝聚力。
1941年德军入侵南斯拉夫后,铁托在抗击德国的斗争中,走上了 历史 舞台。同旧政府相比,铁托的政策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与此同时,铁托又是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在抗德战场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战绩,功勋卓著。故而到1944年二战末期,铁托已成为全南威望最高的人。
二战结束后,铁托继续推行铁腕治理。1971年,克罗地亚发生事端,克族人的“马蒂察(Matica)”组织趁机鼓动独立。面对危局,铁托亲自介入此事,最终平息了这场事件。很多资深人士认为,“如果再晚6个月干预此事,那么南斯拉夫可能会陷入战争”。由此可见铁托政治手腕的强大。
然而,铁托只能暂时压制矛盾,却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固有的复杂矛盾。当铁托于 1980年逝世后,南斯拉夫各加盟国失去了维系统一的“纽带”。而继任的诸位南斯拉夫领袖中,也再无一人有统筹全局的能力。 于是,积压已久的矛盾重新浮出水面,南内部的裂痕越来越大,最终走向分裂。
由于 历史 和地理原因,南斯拉夫各加盟国发展极不平衡。其中,斯、克两国毗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富裕;而马、科两地位于内陆山区,经济相当落后。50年代起,南斯拉夫推行“工人自治”、“企业自治”等政策。这些政策虽搞活了经济,却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地区间的贫富悬殊。
面对日渐拉大的贫富差距,南政府采取的措施,是“让富国补贴穷国”。于是,50~80年代,最富有的斯、克两国,承担了援助穷兄弟的任务。80年代时期,斯洛文尼亚面积和人口只占全国的8%,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17%。而在1965~1971年,南斯拉夫有30%的财政收入来自克罗地亚。
斯、克两国原本就对这种“拉平”政策非常不满。80年代南斯拉夫内部危机加剧后,这两国对原政策的愤怒亦逐渐发酵,最终形成更加强大的离心主义思想。80年代末,诸多克罗地亚人主张同“无能的南方”断绝经贸联系。1989年9月27日,斯洛文尼亚也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加强了自身的经济自决权。
1991~1992年,南斯拉夫内部危机集中爆发,斯、克两国相继宣布独立,并继而切断对其他加盟国的财政、食品、水电和物资供应。此后,南斯拉夫的经济基础被严重削弱。同时,由于“企业自治”的弊端, 南斯拉夫各加盟国、各省、各市等行政单位,已经在经济上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联邦的统一更加难以维持。
南斯拉夫原本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铁托时代,南政府推行相对公平的民族政策,尽力杜绝“大塞族主义”、“大克族主义”等激进思想,方才使尖锐的民族矛盾得到缓解。铁托的领导班子,中既有克族人,也有塞族人、斯族人、穆斯林、匈牙利人等族群。在这种氛围下,各族独立的倾向稍稍有所弱化。
与此同时,铁托还试图构建新的民族身份,以强化南斯拉夫大家庭的凝聚力。铁托设立了“南斯拉夫族”,鼓励人们放弃原有的民族身份,而加入这一新的群体。据统计到1981年,加入“南斯拉夫族”的人共约12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4%。
然而,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从未消失。1966年,兰科维奇集团被清算后,塞族人就进行了示威游行;1968年11月,阿族人在科索沃地区进行骚乱;1969年8月,斯洛文尼亚爆发“公路事件”;1971年,克罗地亚更是发生“克罗地亚之春”运动。这些事件虽然都得到平息,但却仍在间接上加剧了国家内部的危机。
1980年铁托逝世后,南国内再无统筹全局之人。同时,各种持分离主义的政客纷纷粉墨登场。其中,有主张“大塞族主义”的米洛舍维奇;有主张克族自立之图季曼;有主张波黑原教旨化的伊泽特贝戈维奇。 在这些人的操纵下,原本被掩盖的民族矛盾重新激化,南斯拉夫也就在各民族混战中走向崩溃。
总体而言,90年代初期,南斯拉夫政权面临极大困局, 在政治上,中央的权力极度分散;在经济上,各地市场联系微弱,相互封闭;在民族上,各民族间的旧仇也被重新翻出。 维系统一的上述极大基础都相继瓦解,南斯拉夫自然走向解体。
参考资料:《南斯拉夫兴亡》、《民族认同与南斯拉夫民族危机》
四、南斯拉夫战役的结果:南斯拉夫战役有何意义
南斯拉夫战役(德方称其为「25号作战」,德语:Unternehmen 25),在南斯拉夫则被称作「四月战争」(塞尔维亚语:Aprilski ra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义大利和匈牙利等轴心国于1941年4月6日入侵南斯拉夫的行动,最终南斯拉夫军队于4月17日投降,轴心国分别占领其领土,克罗埃西亚独立。
德军在进攻行动中的损失十分轻微,在12天的行动 *** 有558人伤亡,其中151人阵亡、392人受伤及15人失踪。
德军俘获254,000至345,000名南斯拉夫人,包括一定数量的克罗埃西亚人、德国人、匈牙利人及马其顿人,他们非常快被分开及释放,义大利方面亦俘获超过30,000人义大利法西斯在1940年10月进攻希腊后,被希腊军队击退回阿尔巴尼亚,阿道夫·希特勒认识到他需要帮助其盟友,不单只重建轴心国的威望,更要阻止大英帝国有能力轰炸罗马尼亚的油田,因为德国大部分的石油供应来源自此处。
根据协议,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及保加利亚王国已加入轴心国,希特勒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令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同盟条约,摄政王保罗亲王在1941年3月25日屈服于这种压力,但是,这行动深深不受反对加入轴心国的塞尔维亚民众及军方欢迎,3月27日,反对加入轴心国的塞尔维亚军官发动军事政变,国王彼得二世代替保罗王子亲掌政务。
这个意外令希特勒很震怒,他决定延迟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以出兵惩罚南斯拉夫的背叛,虽然南斯拉夫新领导层已发出资讯忠于轴心国,但仍然不可以平息他的愤怒。
南斯拉夫军队虽然尽力坚守,但结果仍然一样,南斯拉夫被德国、匈牙利、义大利及保加利亚瓜分,大部分塞尔维亚被德国占领,而克罗埃西亚独立国法西斯领袖安特·帕韦利奇把握机会宣布克罗埃西亚独立。
五、1999年发生了哪些事情?
1999年发生大事情如下:
1、欧元正式启动。欧元的诞生挑战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将对世界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北约轰炸南联盟。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开始对南斯拉夫主权国家实施军事打击。
3、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武装冲突。
1998年印巴两国相继进行核试验,1999年它们之间又爆发严重武装冲突和竞相试射导弹,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4、俄军清剿车臣。
8月底和9月初,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还在莫斯科等俄大城市制造多起爆炸事件,造成300多居民死亡。
为了稳定北高加索地区局势、彻底解决车臣问题,俄联邦军队在平息达吉斯坦叛乱后乘势进入车臣,清剿非法武装和恐怖分子。
5、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
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有了“双赢”的结果。
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事件
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事件是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发生在科索沃地区(科索沃)的事件,北约的轰炸是继1995年北约轰炸波黑,其史上第二个主要作战行动。该事件导致南斯拉夫军队从科索沃撤离,联合国建立科索沃特派团,并结束20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内战。
2018年3月24日晚,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拉响防空警报,纪念在北约轰炸南联盟时遇难的人们,在国民议会大楼前上千民众聚集在此,高唱国歌《正义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