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嬉皮士”?
年代的精神是叛逆的,60年代的文化是叛逆的,60年代的生活也是叛逆的
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Hippie),由嬉皮士参加的,以文化的反叛和生活的反叛为主要内容的反叛运动被称作“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运动是在反叛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开始了通向未知天地的旅程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纽约等地以奇装异服和怪异行为反抗传统的比尼基分子。这些人鼓吹远离社会,提倡“新生活”、“新文学”和“新艺术”,他们吸大麻,听爵士乐,反对传统的两性观念,并创造了“hip”这个词,开嬉皮士文化之先河。
60年代在学生反叛的历史氛围之下,嬉皮士运动形成规模,嬉皮士文化蔚成风气。当时,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穿超短裙,吸毒品,听爵士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村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麦克·梅特利的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周游全国,希望寻找友谊和手足之情。1968年,他回到了家乡莱顿城,与7名辍学的大中学生一起,建立起最初的群居村-“莱顿公社”。他们生活简单,男女分居,从木屋旁的小溪里汲水,用木材烧饭,主要食品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在“回到史前”和“寻找友谊”等口号的引导下,群居活动在美国兴起。最初,群居村主要建在旧金山的衿树岭地区、落山矶的日落带和纽约的东村,后来遍及全国。1970年,全美国有200多个群居村,成员4万人,1971年发展到近3000个群居村。群居村里崇尚反朴归真的生活,实行财产、子女乃至性爱的公有制,注重教育和环境保护。群居村的成员们要创造一种另类的生活,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群居村活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嬉皮士运动迅速蔓延到欧洲,在欧洲出现许多嬉皮士的群居村。在联邦德国,这样的群居村大约有11万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有一个北欧最大的“自由村”,其成员都是青年男女,他们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自由地、“原始”地生活。
嬉皮士们还热衷于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他们从吸毒中寻找幻境,寻求刺激。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据美国《新闻周报》报导,1969年,美国57所大学中有31.5%的学生沾染过毒品,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毒品文化”。有的嬉皮士还醉心于男女性爱和同性恋之中,以追求快感,摆脱苦恼,蔑视和反抗传统的性爱观。
很多嬉皮士来自白人富裕家庭,他们抛弃富裕,来感受并赞美贫穷,体验简单而随意的生活。正因为这些富家子弟享受过主流的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才有可能成为这种虽然舒适但扼杀人的创造力的生活的反叛者,也只有真正感受过主流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看到它的弊端,从而对它进行批判。1969年,青年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罗斯扎克发表了《反主流文化的形成》一书,该书明确指出,反主流文化是对现代技术社会的一种反思。反主流文化的参加者们不屑于像新左派和学生运动的参加者们那样,用参与性民主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只要客观意识的观念还在控制着社会,技术对社会的控制、专家对社会的统治就不会结束。嬉皮士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被惯例和陈规所充斥的世界,它已经成为压制人的个性,迫害个人自由生活的陈规陋习的总和,只有逃离这个社会,摆脱与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模式的种种联系,才能使个人和美国社会免于走进死胡同。为了有效地反抗这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极端丰裕、但人的精神受到控制的社会,他们提出“回到史前”的口号,希望在史前时期寻找精神力量。他们特别欣赏“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而治的简朴社会,简单生活,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因此,他们从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来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
“Do your own things”
虽然从表现形式上看,嬉皮士运动与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判政府的学生反抗运动相反,不是通过积极的社会宣传来参与社会改造和改良,而是以遁世的方式对社会作出的一种消极的反抗。但实际上,嬉皮士们自己认为,西方社会正处于新旧文化的交接点上,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正在积极地创造一种新生活,开创一种亘古未有的新事业。嬉皮士们所笃信的箴言,“做自己的事”(do your own things),体现出他们对现实、对传统的视和反抗。嬉皮士们希望通过逃避主流社会,随心所欲的放荡和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找回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理性社会中所丧失的人的原始情欲,恢复在人的个性中所包含着的文化创造的动力,抗拒现理性社会对人性的扼杀,以求达到文化的超越、人的精神的解放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更新。他们相信,随着嬉皮士运动的兴起,大众将出现新的觉醒,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世纪即将破晓。应该进一步看到的是,虽然嬉皮士运动源于年轻人的反叛意识和反叛的冲动,源于对现存一切事物的怀疑和否定,但是嬉皮士运动和嬉皮士文化的精神核心,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做你自己的事”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权、传统、道德、规则、文化的反叛,还意味着他们创造新生活和新化的过程,是从自我开始,从自我的感受出发的。反主流文化的另一代表作,雷的《美国的年青化》这样认为,创造新的生活需要有新的意识,这种意识它既不同于美国农民、小企业主想向上爬的传统的世界观,也不同于罗斯福新政以来,相信个人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政府采取更有计划的管理就能解决美国问题,而在这有组织的社会中个人失去了自我的观念。新意识来源于对现存一切事物的疑,它从自我开始,强调个人对个人负责,从本质上说,它是现代版的个人主义。嬉皮士运动中不入流的生活体现的是个人本能的感受,奇装异服表现的是个性和民主,人生的目的也不再是沿着社会阶梯向上爬,人生仅是一系列目标的选择和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这种意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人自我的重新发现,其最重要的作用创造一个全新的、适合人需要的社会。
嬉皮士运动及其所创造的嬉皮士文化不仅在美国泛滥一时,而且西方各国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嬉皮士文化成为六七年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象征。其很多内涵一直影响到今天。
二、什么是嬉皮士和雅皮士
嬉皮士(Hippies) 雅皮士(Yippies):嬉皮士-不羁反叛,雅皮士-柔软成熟
嬉皮士雅皮士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前者是六十年代的代表人物,他们反体制,反战,追求迷幻药,性开放;后者是八十年代的主角,追求金钱和享乐,热忠使用各种名牌。嬉皮士他们否定既有的社会制度、物质文明、性观念等,寻求直接表达爱的方式的人际关系。他们留长发、蓄胡子,奇装异服,时常共同生活,并且吸毒。
雅皮士是美国人根据嬉皮士(Hippies)仿造的一个新词,意思是"年轻的都市专业工作者"。雅皮士从事那些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才能胜任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建筑师、计算机程序员、工商管理人员等。他们的年薪很高。雅皮士们事业上十分成功,踌躇满志,恃才傲物,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与嬉皮士们不同,雅皮士们没有颓废情绪,不关心政治与社会问题,只关心赚钱,追求舒适的生活。雅非士意为"都市中失败的年轻人"。他们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无法与雅皮士的生活相比,但又不愿意有失落感,并发誓要找到自己的归宿。
三、嬉皮士相当于中国的什么
嬉皮士遍布世界,现在,他们亦现身于中国。随着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日益壮大,这些人在追逐物质享受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与沮丧,其中有一种明显的反主流文化正在冒头。用中文来说,这些人被叫做文艺青年,简称文青,字面意思就是有文化的年轻人。换成英文单词的话,可以用一个褒贬参半的词来形容:“嬉皮士”(译注:原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
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是什么样子的呢?中国版的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有一个词条引用了作家兼音乐人郭小寒的一句话:“我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我喜欢诗歌、小说、独立音乐、欧洲电影、拍照写博、养猫种花、拼布(买碎花布后自创衣物)、自制甜点和设计环保袋。”
文艺青年们多愁善感、热衷怀旧、具有反叛精神且有一小点诗意情怀。但是尽管他们的内心精神诉求丰富,却生活在世俗、金钱利益驱使的现代中国,文青们被贴上了高度自我主义、浪漫和文化专家的标签。
文艺青年们更像是中上层阶级的城市居民,他们刻意摆出泾渭分明的姿态,将自己与那些著名的提路易威登包包和开宝马的中国暴发户们区别开来。界定一个人是否文艺青年,并非根据其拥有的物质,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李发业(音译)是一名27岁的北京非政府组织工作者,他用略带嘲弄的口气说:“他们总是喜欢与众不同。”
就像嬉皮士们一样,文青们激烈地反对将自己打上这样的标签。听到“文艺青年”这个词,人们的反应分为两种:要么艳羡,要么嘲笑。最近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出现在新浪微博上(一个中国流行的微博网站),有人在上面贴出一条帖子:“上海文青女在地铁上诵读诗歌。”
帖子中贴出了一段视频,其中有三个女子身着条纹连衣裙,头发上别着微型羽毛礼帽。在一节拥挤不堪的地铁车厢中,她们大声诵读关于自然的诗句。一些评论家赞扬这些表演者,称赞她们的创造力和勇气。而另外一些评论家将这段视频斥为“垃圾”,或表示这些“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没太大区别(后者在中文里被写作“2B青年”)。
某网民批评这三名表演者华而不实,他写道:“文青不代表流于表面的姿态,它更多的是一种气质内在的体现,甚至是内心世界的感觉。进入文青世界并入住其中的话,你会发现:文青这种事与年龄或性别全无关联。” 这位评论者恳切的说法为“文艺青年”树起了文化标杆。
一组病毒拼照(译注:病毒照片形容像病毒一样疯狂传播的照片)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7000多次,这组照片可能有助于阐明“文艺青年”与“二逼青年”之间的具体区别。其中列举了大量的日常活动,像是开车、写作和进餐,但是每个活动都有三个版本:正常青年版、文艺青年版和二逼青年版。
尽管作者的原意是为了搞笑,却也同时犀利地将“文艺青年”与“二逼青年”两者间的定义区分开来。同时,这组照片也展示了中国自称为“2B青年”的这群人和美国的嬉皮士的共通之处,或者至少是指出了两者共同的根源——反主流文化。
在美国,颓废派(译注:即嬉皮士的统称)最初源于九十年代的懒鬼时代(slacker era)。这些无所事事的懒鬼们都是受挫的青年人,他们囿于低薪的“无聊又无钱的工作”,对未来悲观失望。他们老于世故,将美国企业所描述的价值取向看得通透,最终选择了嬉皮士的生活,借以对之前三十多年的文化进行反抗和抗议。他们的做法就是拒绝建立新文化,事实上是拒绝再相信任何东西。
当然,美国企业也再次证明了自身的适应能力,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见到了太多的颓废主义,事实上这些已经进入了美国主流。从过去或工人阶级中吸收意见一度是一种反潮流,但是现在成为了潮流。然而,嬉皮士们仍然保留了一种品味——虽然空洞,却依然带有反抗的色彩。
这些特性也存在于中国的“2B青年”身上,这是些无事可做的青年男女。从这些照片来看,“2B”们喜欢做一些不得要领和弄巧成拙的行为,所有这些做法有时候别无目的仅为“搞笑”。
在中国的这些反主流文化行为之后,有着艰辛的现实。近期发布的皮尤全球民意调查(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显示,在中国投票的人群中,81%同意以下观点:“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就如上个月《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报道的一样,中国人口性别失衡——出生的孩子中,男孩与女孩的比例为120比100——这些又给这个国家的单身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那些寻觅新娘的男人们开始明白,他们得继续努力,直到搞到一套公寓傍身,尽管“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已经是平均年收入的15到20倍了”。
在面对这样令人生畏的社会压力时,也无需为之诧异为何一些中国年轻人将自我放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引以为豪。一些曾经像石头般伤人的话——“2B青年”,同屌丝一样都表示“失败者”或是“饭桶”——现在被其受害者拿回来,赋予刻意自我调侃的含义。在中国残酷的竞争舞台上,那些中国青年们用这些词汇求得一种认同感,他们并非简单的跟不上趟,而是完全的退赛。
对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在这个高速增长和积极进取的社会上,成功的公式仍旧没有变化:刻苦学习,努力赚大钱,成为“房奴车奴”(mortgage slaves),快速结婚生子。然后看着这一切在下一代身上再次循环。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些目标变得日益难以实现,撤出战场轻身旁观可能是最佳选择——也许,这也是唯一前行的道路。
四、外国人说嬉皮士是什么意思啊??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精神 一种向往
热爱和平 抵抗战争
欢迎来到嬉皮士吧
五、什么是嬉皮士(Hippies)和雅皮士(Yappies),二者有何区别
1、来源不同:
旧金山海特·亚许柏里地区的嬉皮士是以一个叫做Diggers的团体为中心。这个街头剧团体将即时性的街头剧、无政府主义行动和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他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自由城市”。
他们受两个不同的运动影响:一方面受波西米亚主义的、地下艺术的、剧团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左派的、民权主义的、和平运动的影响。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也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嬉皮士社团。
雅皮士是美国人根据嬉皮士(Hippies)仿造的一个新词,意思是"年轻的都市专业工作者" 。雅皮士从事那些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才能胜任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建筑师、计算机程序员、工商管理人员等。
2、政治观点不同
嬉皮士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他们只用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理念。传统的宗教文化屡次遭受他们的嘲笑,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在他们眼中不值一钱。
嬉皮士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他们憎恨大公司的贪婪,感叹传统道德的狭窄,反对战争的无人道性。但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只能在他们的和平运动、游行中发出他们的呐喊;只能在他们的头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向枪管里插上鲜花”;只能用流浪的摇滚音乐、伤感音乐表达他们的不满。
雅皮士们事业上十分成功,踌躇满志,恃才傲物, 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与嬉皮士们不同,雅皮士们没有颓废情绪,不关心政治与社会问题, 只关心赚钱,追求舒适的生活。嬉皮士意为"都市中失败的年轻人"。他们虽然觉得自己的 生活无法与雅皮士的生活相比,但又不愿意有失落感,并发誓要找到自己的归宿。
3、成员不同
嬉皮士在他们的头发里带花或向行人分花,因此他们也有“花童”的外号。很多嬉皮士来自白人富裕家庭,他们抛弃富裕,来感受并赞美贫穷,体验简单而随意的生活。
正因为这些富家子弟享受过主流的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才有可能成为这种虽然舒适但扼杀人的创造力的生活的反叛者,也只有真正感受过主流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看到它的弊端,从而对它进行批判。
雅皮士,是指西方国家中年轻能干有上进心的一类人,他们一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雅皮士风貌(yuppie look)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也有人把“雅皮士”称为“优皮士”。他们的着装、消费行为及生活方式等带有较明显的群体特征,但他们并无明确的组织性。
扩展资料:
嬉皮士特点:
1、长发,大胡子。许多美国人觉得长发是一种冒犯,因为它代表不整洁或女性。
2、色彩鲜艳的衣着或不寻常的衣饰。
3、听一定的音乐,比如杰米·亨得里克斯和杰菲逊飞艇的幻觉性的摇滚乐、詹妮斯·乔普林的布鲁斯、斯莱和斯通家族、ZZ顶级乐队、死之民乐队等的音乐。偶尔自己演奏音乐,一般吉他,一般在家里与朋友一起,或在公共绿地上或节日上。自由恋爱,公社式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雅皮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嬉皮士
六、什么是美国的嬉皮士运动
在60年代的美国,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由嬉皮士参加的,以文化的叛逆和生活的叛逆为主要内容的运动被称作“美国嬉皮士运动”。
知识点延伸:
嬉皮士运动是在反叛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开始了通向未知天地的旅程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纽约等地以奇装异服和怪异行为反抗传统的比尼基分子。这些人鼓吹远离社会,提倡“新生活”、“新文学”和“新艺术”,他们听爵士乐,反对传统的两性观念,并创造了“hip”这个词,开嬉皮士文化之先河。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人忘却的十年,是60年代是美国最活跃、最动荡、最多事、最混乱的十年。 处于这样的迷茫社会中的美国青年们,以其特殊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发起了嬉皮士运动。嬉皮士文化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