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大荔县旅游景点
大荔古称同州,地处黄河之滨,华山脚下,全县辖18个镇,415个行政村,总人口75万,县域面积1800平方公里,耕地150万亩。自商代起,大荔便立国、置郡、设州、建府,三千年历史文化辉煌璀璨,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是源远流长的黄河文明最早发祥地之一。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陕西省大荔县旅游景点,欢迎参考~
丰图义仓
坐落在大荔县朝邑镇仰圣堡(南寨子)村内,巍然屹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是一座贮藏粮食的民办仓库,占地面积约20余亩,仓外筑外城,高7.7米,西有城门,东开小门。城外筑城挖壕,固若金汤。仓库像一座壁垒森严、历经沧桑的军事古城堡,坐北向南,高14.89米,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仓壁用大砖环砌周垣,南面洞开东仓、西仓两门,中部照壁上镶有“丰图义仓”四个石刻大字。1877年(清光绪三年)关中大旱,饿死多人,朝邑尤其严重。1882年(光绪八年)由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朝邑人阎敬铭倡议修建,1885年(光绪十一年)竣工,动支白银三万余两,竣工后绘制详细图样报闻朝廷,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此仓建成后十多年,就遇上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的关中大灾荒,丰图义仓开赈放粮,活人无数,阎敬铭被人们尊称为“救时宰相”。
丰图义仓为中国古代仓廒的样板工程,也是中国仅有的一座仍在使用的古代粮仓。该仓自建起,一直用作粮站,为大荔县朝邑粮站。朝代更替,多少风云人物化作云烟,丰图义仓依然不朽。
岱祠岑楼
亦名岱祠楼,俗名东岳庙戏楼。始建于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坐落于岱祠正南方,高17.5米,明穆宋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增建,清时又多次重建。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岑楼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于1963年至1964年间再次进持整修。岑楼叠檐三重,立通柱,上覆盖琉璃筒、板瓦,旁镶戏珠龙,斗拱挑角,雕梁画栋,下层北面为舞台,台面宽敞,在舞台上演唱,有余音绕梁之感。台内原有台梯楼板,可攀沿而上。登楼远眺,北望蜿蜓起伏的铁镰山峦,南视雄伟俊秀的太华三峰,俯瞰黄、洛、渭河,使人倍感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似锦。古有诗云:“岱祠灵活芮城胎,宋代岱楼势壮哉”、“华原高耸岱祠超,百尺岑楼接紫霄”。岑楼建筑,是我国古代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的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荔人遗址。1978年3月21日,陕西省水利局刘顺堂在段家乡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沟东崖洛河三级阶地的砾石层(第三层)中,发现了一个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经国家古人类学者多方考证,确定其为早期智人中的较早类型,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具体时间约在20万年左右。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因发现在大荔境内,故命名其化石人为“大荔人”,具体发现地址为“大荔人”遗址,距县城西北23公里。
1978年至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本县文化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班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和一次野外调查。在“大荔人”遗址到育红村一带共发现12处与“大荔人”文化层相当或稍晚的石器地点,其遗址代号是:南区为d1、d2、d3、d4、d5、d6、d7;北区为d8、d9、d10、d11、d12、d13。南区在甜水沟以北,北区在育红村周围,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主要发现了大量石器和兽骨化石。大荔人遗址为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人过渡的一个代表, “大荔人”头骨化石总的特点是粗壮、厚实、骨质较厚,头长目低矮。其眉脊粗壮,较北京人的稍低,比马坝人显著高突;额骨低平,其倾斜度甚至比北京人的还小;骨板较厚,有的骨板与爪哇人、北京人相近或更厚;顶骨相对较大,顶结节发育,枕骨隆凸位置下移,顶枕部较高,脑量较大,这些又都是较北京人要进步得多,与马坝人的特点相近似的地方。而其脊间的眉间部分最宽厚,面骨特低矮等则又是与其它人类化石不同的地方。
通过“大荔人”的发现,了解了许多过去在古人类学上难以得到形态细节,从而填补了中国国古人类研究上的一大空白,对研究中国古人类的演化很有价值,为中国古人类学增添了新的资料。再从它的完整性来说,不但是中国罕见的、难得的,也是当前世界少有的.。
大荔魏长城位于今大荔县西北,距今大荔县城约15公里,靠近洛河东岸。勘探表明,自大荔县西北党川村至长城村,即由南向北由党川村、党家窑、东高恒村至长城村南北长达7公里,均发现有魏长城的遗迹。大荔境内的魏长城大部份保留在地面上,现在保存在地面的计有12处,其中保存最长的为长城村至东高恒西北一段长城,计长2100米,墙的宽度16.25、高2.2-11.4米。长城村东北一段长城计长120、宽0.75-9.35、高1-3.1米。东高恒西北一段长城计长100、宽0.4-1、高0.3-2.5米。东高恒以南一段长城计长1170、宽9.5-20、高1-2米。党家窑以南一段长城计长110米。党州村西北一段长城计长115、宽3.5、高1.85米。大荔魏长城的夯土为黄色,土质坚硬,夯层为4-7厘米。夯窝直径为5-7厘米。大荔境内的魏长城,基于地形条件,形状规整、南北略呈直线。
虽此城墙在御秦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然秦魏边境一直战事连绵。公元前354年,秦夺取了魏城少梁;公元前352年,秦攻魏河东,取安邑(山西夏县);公元前351年,秦攻魏固阳;公元前340年,秦卫鞅攻魏,大破魏军,俘公子卯,魏势渐衰。以至于公元前332年,魏惠王将阴晋邑献给秦国以求和,秦方改阴晋为宁秦县。从今遗址看,魏长城当年宏伟壮观的气势可见一斑,它在中国的长城史上涂上了难以抹煞的一笔。而且,它比北长城早144年。魏长城遗址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可靠资料和凭证,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沙苑文化遗址
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南部的沙丘地带,是中国科学院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l955年冬发现的,当时仅发现了石器,1973年再次调查时发现了人头骨化石,此后的几次调查,除发现了大量石器外,未见地层关系。这些石器分散在地面,以石片石器和细石器为主。石片石器有石片、尖状器、刮削器等。细石器有石核、小石片、尖状器、石镞、刮削器等。
石片石器是该文化的典型产物,又是细石器文化中所罕见的。据国家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研究认为:石器属中器时代遗物,人头骨化石属同时期遗骸,具体时间约在万年左右。以后把这里统一称作“沙苑文化”遗址。
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渭南市关中平原的东端,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区。北起大荔县华原乡,南到老西临公路,东以黄河为界,与山西、河南相临,西沿渭河至华阴、潼关三县。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约宽15公里,总面积4.67万公顷。 三河湿地境内地势平坦宽阔,河漫滩地和一级阶地被渭河和洛河切割为三大块。沿黄河呈南北带状,沿渭河又呈东西带状。应受黄河泥沙影响,处滩高于内滩,常年积水,形成沼泽、草甸和盐碱地带。保护区有六条支流注入黄河和渭河,到了汛期,黄河水常倒流入渭河和洛河,成为这一地区湿地的主要成因。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燥、半湿润季风气候,海拔在330米-335米之间,地势较周围偏低,受秦岭和中条山所形成的潼关风口的影响,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春季干燥升温快,夏季炎热日照长,秋季降温多阴雨,冬季寒冷少雪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湿地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这里的森林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群落有芦苇群落、盐蓬群落、杯柳群落、草甸群落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大量水生小动物的存在,为水禽提供了栖息、觅食和繁殖的良好环境,形成了三河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
据初步调查,区内有脊椎动物27目53科110属140中,虾、螺、蚌等家壳类动物20余种,蛇、蛙等爬行动物以藻类、小昆虫及微生物等为食料,其本身又成为野生水禽的食物来源,形成湿地特有的生物链。
王仁皎墓,位于大荔县羌白镇。当地人称“老冢娃”、“冢疙瘩”,墓冢的主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岳父——祁国公王仁皎。墓冢坐北朝南,墓冢的正南方曾经有四个小型墓葬,正北面也散布着几个小坟墓。墓冢的正南面曾经矗立着一块高约四五丈的石碑,石碑坐落于一只巨大的石龟之上。碑文为唐代著名诗人张说所撰,唐玄宗御笔亲书。伴随石碑而立的,还有成对的石羊和石马以及其他建筑。王仁皎,陕西渭南人。据《资治通鉴》记载:王仁皎(公元651-719),字鸣鹤,同州下邽(今临渭区)人,曾任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昭宣,其女便是李隆基的结发妻子,即后来的王皇后。王仁皎墓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宝贵价值主要体现在墓的形制和墓前的文物上。作为特许一品官员陪葬皇陵,此墓起始坟高在三丈以上,硕大的圆土丘在平坦的田野上很是显眼。坟墓坐北朝南,有着宽而长的神道,两旁对立石人、石兽若干,最气派的还数东西两侧顶端的巨大方形土柱,似人工、更似天成,高约丈许,足可与乾陵的“双乳峰”媲美。
一宝称为“三绝碑”,即墓前神道陈列的石碑。神道碑全名为《唐故开封府仪同三司赠太尉益州大都督上柱国祁国公宣王公碑》,又名《祁公王仁皎碑》、《唐王仁皎碑》、《祁国昭宣公王仁皎神道碑》、《赠太尉祁国公王仁皎碑》等。此碑于唐开元七年(719)11月刻,高1丈5尺,广5尺7寸。碑文由玄宗朝名相、文笔大手张说撰就,书法出于李隆基御笔隶书,22行,行54字,记载了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及王仁皎生平等大量的珍贵史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金石萃编》、《金石续编》、《汉唐存碑跋》、《寰宇访碑录》《同州府志》等后奇书名志对此碑均有收录。李隆基、张说、王仁皎这三人都是人们景仰的唐代名家、大家,所以该碑被人们称为“三绝碑”。
二宝称为“乞子石”,当地人俗称“溜虌石”。此物下方上圆,暗喻天圆地方之意,底端牢扎土中、上部为新月造型。相传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会慕名来到这里,踏青游玩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完成“乞子”的神圣使命。求子心切的少妇们先在陵前净手焚高香三柱,然后自左而右绕墓冢三周,继而历千辛万苦攀上高耸的墓顶,从怀中掏出尚带着淡淡体温、香喷喷的“乞子豆”(一种面粉做的食品),面向东西南北各抛撒一把,以敬四方神灵。乞子仪式没有就此打住,它的真正高潮在晚间。待月高星朗之时,白天已行过拜敬礼的少妇们来到乞子石前,一片虔诚地脱去外罩衣衫,仰躺顺乞子石顶端的新月形石道滑下,乞子的程序才宣告完成。当然,完成的还有上天赐子的心愿。三宝称为“金头颅”,也叫“驸马头”。这其实源于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相传唐代某公主的驸马是山西人,二人相识相知于患难,十分情真意切。一次驸马探乡返回京城长安,路过羌白遭强人所杀,不但随身金银细软被尽数掳去,亦性命不保。公主惊闻噩耗痛不欲生,日夜啼哭不止。心痛女儿的皇帝即刻差人找寻,但结果只见尸身、不见头颅,贵为金玉的驸马遂配以金头颅就地安葬。传说归传说,且与王仁皎没有任何联系,但当地人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事实,千百年来它不知赚取了多少痴男怨女的眼泪,更招引来盗墓贼的多次光顾。
大荔县同州湖风景区位于洛河大荔城区段,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景区按照4A级标准建设,目前已累计投资3亿元,完成6.3公里两岸堤防、1.75公里中隔段、360亩生态景观工程、1000亩湖面蓄水工程、5公里环湖自行车绿道、100辆自行车站点、1000部生态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及音乐喷泉、福寿桥、康宁桥等20多处景点建设,可容纳5-10万人游乐观赏,将于六月全面向社会开放,填补了大荔县历史上无公园的空白,成为集文化、民俗、休闲、体验、旅游为一体的新景区。
大荔县旅游景点有哪些
1.风土一仓
澧县朝义镇,原为朝义县旧址,地处黄河、洛河、渭河金三角,东临黄河滩地,西接秦川八百里。该镇景观资源丰富,建筑独特,保存完整。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历史文物古迹多达七处,其中以“唐塔、宋慈、清仓”最为著名。
2.赵都四景
朝邑县赵都镇是春秋战国时期郭蕊的都城。1929年瑞国鼎在这里出土。这个镇是原朝邑县的名镇,人杰地灵。清代内阁大学士、军部尚书阎敬铭,民国著名绅士、社会活动家徐绍南,都是赵都镇人。
3.文殊塔
位于大荔县城北街与环城北路交汇处,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殊塔,原名文殊塔,因文殊亭而得名。“文殊亭”是“铜鼓星万寿寺”的主体建筑。北宋淳化五年,杨公所建,三层楼,高百余尺。因文殊菩萨塑像而得名。
4.代慈岑楼
岱寺又叫东岳兴慈寺,又叫岱寺行宫寺,有四个礼拜者,五个东岳寺。位于大理朝邑镇大寨村东,县城东16.3公里。岱寺的修建时间不详,只知道是唐贞观元年重修,秦明龙六年修建。后被破坏殆尽,只有岱慈岑楼保存完好。
5.通州湖风景区
以通州湖为核心,南至官池科技产业园,北至县城凤仪路,西至通州湖西路休闲景观大道,东至洛河,景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通州湖核心区占地约2000亩,水面面积1000亩。
大荔旅游景点有哪些
荔旅游景点有:
1、丰图义仓
大荔县朝邑镇原为朝邑县城旧址,地处黄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带,东接黄河滩万顷良田,西连八百里秦川。镇内景观资源丰富,建筑独特,保存完整,已列入保护范围内的历史文物古迹多达7处,其中的“唐塔、宋祠、清仓”最为著名。
2、赵渡四景
原朝邑县赵渡镇一带,在春秋战国前西周时期,系芮国都城所在。1929年此处曾出土过“芮国鼎”。该镇是原朝邑县一座名镇,人杰地灵。清代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阎敬铭,民国时期的著名绅士、社会活动家徐少南均系赵渡镇人。
3、文殊塔
位于大荔县城北大街与环城北路相汇的十字路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因“文殊阁”而得名。“文殊阁”为“同州长兴万寿禅院”的主体建筑。北宋淳化五年别驾杨公所建,计三层,高百余尺,因塑文殊菩萨像得名。
4、岱祠岑楼
岱祠也叫东岳行祠,又叫岱祠行宫,四名崇佑观,五名东岳庙。位于大荔朝邑镇大寨村东,距县城东16.3千米处。岱祠始建时间不详,只知唐贞观元年重修,明隆庆六年增建殿宇。后遭破坏全毁,只有岱祠岑楼保存完好。
5、同州湖景区
以同州湖为核心,南至官池科技产业园区,北到县城冯翊路,西邻同州湖西路休闲景观大道,东濒洛河,景区规划面积4平方千米。其中同州湖核心区占地约2000亩,水面面积1000亩。